幻灯二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哪一年(成长故事250字城事|三十而立,昆山开发区的成长故事北京西路瞭望2022-11-16 22:21北京西路瞭望2022-11-16 22:21)

11月10日,昆山娄江两岸,咖香四溢。一场咖啡盛宴在这里拉开大幕,星巴克、猫屎咖啡、凡尔赛咖啡等咖啡店在市集上大放异彩。当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篪说了这样一段话,“昆山充满魅力和魔力,硬是‘无中生有’形成了咖啡全产业链,被誉为中国的‘咖啡硅谷’。”其实,“从无到有”的不仅是咖啡产业链,也是昆山开发区自身发展的精彩写照。1984年,昆山城东一片稻田里悄悄诞生一个“工业小区”,没有庆典,更没有报道。8年后的1992年8月22日,国务院函复批准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昆山开发区跻身国家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成就令人瞩目的传奇——从3.75平方公里发展到108.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万;累计引进来自欧美、日韩等5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70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430亿美元,注册外资超250亿美元,注册内资企业超4万家,注册资金近200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有52家落户;去年地区生产总值逾2298亿元、工业总产值逾6586亿元、进出口总额逾844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亿元。作为我国第一个县域国家级经开区,昆山开发区今年迎来国批30周年。三十而立,风华正茂,热血沸腾。闯无人区、答无解之题,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昆山开发区因此成为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闯关探路昆山开发区从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走来,从一穷二白的工业小区,发展为综合发展水平居国家级经开区第五、进出口总额排第二的产业高地,不仅成为“昆山之路”的起点和源头,也为我国开发区建设探索道路积累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起,昆山开发区在没有工业基础、没有资金支撑、更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自费开发建设工业小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东依上海,以与上海联营的“金星电视机”为代表,当年谈判、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西托“三线”,从四川、贵州等地引进一大批企业,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打下基础;上世纪90年代,乘浦东开发开放东风,沪士电子、捷安特自行车、统一食品、仁宝电脑等一批台资巨头相继落户,昆山开发区迅速崛起为全国台资企业高地。本世纪初,昆山出口加工区获批率先封关运作后,昆山开发区超前布局光电产业园。这两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昆山开发区引进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和瑞幸咖啡烘焙工厂,奇迹般架构一条全新的高端食品产业链。一部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史,每一次思想解放、每一个拓荒故事,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见证:以持续改革深化开放,以无畏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一个个紧要关口争做探路者、领跑者。昆山市委常委,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徐敏中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昆山开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弘扬“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当好区域一体发展、产业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现代化城市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实现共同富裕“六个示范”,凝心聚力为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而拼搏奋斗。唯实唯干只有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一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以发达的经济为支撑,更需要以深厚的文化涵养、卓越的精神领跑。昆山开发区能创造一个个奇迹,其背后的内在逻辑离不开四个字:精神引领。今年6月,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昆山发展,赋予“昆山之路”这个重要精神标识新的时代内涵: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现在来看,每一个字词,都能与昆山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史完美契合。白手起家开发“工业小区”、创办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办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无不见证“敢闯敢试”的精神;“农转工、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强转优”,每一次转型发展,都诠释着“唯实唯干”的定力;不等名分、不争投资,创造条件推进工业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一部“奋斗奋进”史;从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到抓住国家沿海开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从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实施外向带动,到推动台资经济落地生根,回望来时路,不难发现,“昆山之路”就是一条永不停步的“创新创优”之路。改革开放之初,作为苏州的“米袋子”,昆山在周边地区风风火火发展工业的浪潮里逐渐掉队。不甘落后的昆山人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下定决心闯出一条新路。没有政策、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昆山在老城区以东水稻田里划出3.75平方公里,自费开辟工业小区。一座小院、两幢平房、50万元启动资金和十来个人,“昆山之路”由此开启,并越走越宽广,成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回望走过的路,坚持精神引领,是昆山开发区踔厉奋发、推动各项事业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多年来,昆山开发区“敢想、敢当、敢为”,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第一”,创造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经验。时光流逝,昆山人身上的独特气质没有变,创业激情在流淌在燃烧。从“唯实、扬长、奋斗”到今天的“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昆山之路”精神在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踏上新征程,昆山开发区正围绕“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发展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的目标定位,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强化高效能治理,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努力拼出更多“首个”、闯出更多“第一”,为昆山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的超越作出新的贡献。勇挑大梁考验面前看担当。今年以来,面对重重困难,昆山开发区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敢为善为,坚决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锚定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来看一组数据。今年1-9月,昆山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单月规上工业产值连续5个月突破500亿元;单月规上工业产值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经济快速回稳;累计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年内首次回升至5%以上;进出口总额超500亿美元。这5个“5”,见证昆山开发区迎难而上的韧劲与活力,也反映经济承压前行、持续向好的态势。11月1日,位于昆山开发区的三一重机全球研发中心落成启用,未来将建成千亿级总部及研发基地,打造辐射全球的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高端人才、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昆山,为昆山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注入强劲动能、提供坚实支撑。“今天这个日子非常特殊,‘11月1日’包含三个‘1’;三一重机全球研发中心建筑形态蕴含着‘打造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的企业宗旨,昆山也将坚持围绕‘三个一’厚植产业创新的丰沃土壤。”昆山市委书记、昆山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伟道出这座城市的承诺——一着不让构建最优产业生态,围绕“2+6+X”新兴产业布局,积极做好强链固链补链文章,切实将产业基础筑得更牢、创新集群建得更强、发展能级提得更高;一马当先打造最佳创新环境,全面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深化拓展与大院大所合作,全力支持三一重机申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以贯之提供最强服务保障,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推动营商环境从“BEST”向“FIRST”跃升,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支撑。千方百计把存量做强、想方设法把增量做新。今年以来,昆山开发区紧盯落户项目抓开工、紧盯建设项目抓投产,对全区20个重大产业项目实施“清单制+责任制”,“引进一批、落地一批、建成一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和“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重点培育“2+5+1”产业体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标杆,布局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高端食品5条新赛道,推动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体系和千亿级元宇宙产业加速崛起。服务至上9月28日,签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丰田工业电装空调压缩机(昆山)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负责人吴鸣凤特别高兴:只用一天就集齐5张证——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图审合格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项目开工审批一天内“五证连发”。“签约即交地、交地即发证、发证即开工,开发区帮企业抢回宝贵时间。”吴鸣凤点赞道。作为昆山开发区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今年初,公司为深耕中国汽车市场,增资5.6亿元建设二期项目,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用电动空调压缩机。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产能120万台、新增年产值超9亿元,年税收超4400万元。坚持服务至上,是昆山开发区笃行不怠,推动各项事业开拓前进的制胜法宝。亲商安商,曾是昆山开发区成为外资高地的秘密之一。有一个故事,在昆山广为流传。当年,“不在考察城市之列”的昆山,请到日本客商到昆山实地考察。看到道路泥泞,客商面露难色。时任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当即表态:“这里很快会成为你所满意的工业区,道路3 个月就能修好。”为了修路,他在县工业留成资金中“借”50万给城建局,把路拓宽成柏油路,赢得外商的信任。为办成这个项目,时任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坐着一辆小面包车,往返南京跑了几十趟。车子没空调,就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报纸,开一段路就在报纸上浇水降温。这样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赢得外商的肯定,江苏首家中外合资企业—— 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便在昆山落地开花。这些年,昆山开发区以“昆如意”和“开心办”营商服务品牌打造为抓手,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依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简政放权优服务”三年提升工程,坚持以服务招商引资、以服务产业科创为引领、以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为核心、以企业全过程监督管理为抓手,构建起昆山开发区以“大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经纬。资本的眼光是挑剔的,只有好的环境,才能让更多的人才、项目引得进、稳得住、发展得好。早期进驻昆山开发区的的仁宝、世硕、纬创等电子信息企业,不仅自身持续壮大,还“聚沙成塔”,链式聚集一大批配套项目,成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集群的基础。优越的营商环境,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15万人才云集昆山开发区,对这里的发展前景投了赞成票。延伸阅读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