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国培微故事范文(国培成长故事我的国培故事丨成长路上:相遇国培的初心·使命·担当)

编者按:

2020年是“国培计划”全面实施十周年。2020年8月到10月,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教师报、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我的国培故事”征文活动。10月至11月,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我们从4275篇来稿征文中最终选出了一百篇优秀征文。经过与作者确认修改等环节,“微言国培”特开辟“我的国培故事”百篇优秀征文专栏,逐期推送入围文章。

由于征文作者来自祖国各地各学段各领域,我们根据作者的学段领域和文章的侧重点将征文分为小学、中学、幼教、培训师、特教等五个主题,逐个主题进行展示。今天我们展示第三个主题“幼师国培伴我行”中的文章《成长路上:相遇国培的初心·使命·担当》。

成长路上:相遇国培的初心·使命·担当

作者

李建蓉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第一幼儿园

2014年,我初遇国培,参加工作13年,是年轻的老教师。再遇国培时是2019年,这期间几乎每年都参加过不同单位组织的骨干教师国培班、教研员研修班、园长浸润式跟岗培训班。皆是“包吃包住”,服务周到,出门有专车,还自带“导游”。每次的培训周期一般在10天左右,席卷而来的头脑风暴,有知名专家的主题报告,有高校教授的专业学习,有一线名园长的经验分享,有优质幼儿园的观摩参访,有游戏分享,有优秀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展示,内容安排总是格外丰满,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场培训总会生发出太多的共鸣,太多的教育思考。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想要塑造自己,努力的过程一定会很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庆幸,国培让我茁壮成长,从当初怀揣教育情怀的懵懵懂懂,到通过培训和学习的积淀,也逐渐学会了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理性思考。五年一轮回,回头望去,成长路上我已一步一步靠近那个更好的自己。

不忘本来·初心

没有初心的教育是空洞的。

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养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初心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愿望,用教育成就孩子。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他会慢慢长大,就像种子发芽,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路。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精有神的人,需要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让孩子的生命充盈意义和尊严,让孩子的生活享受幸福和快乐,这就是教育的一切。

一、导师点拨,无畏向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国培让我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教育朋友圈。高校教授、知名幼儿教育专家、不同省市县的幼教同行。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国培计划”的培训团队之所以站在学科的高处,是因为他们时时都有一颗对教育的谦卑之心,对儿童的敬畏之心。他们爱学习、爱思考、爱追问、善观察、能总结。他们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知道“儿童在哪里”;他们总能看见儿童的经验和成长,明白“儿童的学习在哪里”;他们会及时反思成人的支持和影响,悟出“儿童的课程在哪里”。他们的眼里、心里装满的是儿童,所有的观点和课程设置都是从儿童出发,聚焦儿童、指向儿童、服务儿童,最终回归儿童的生活。无论是《指南》《纲要》《规程》他们都能结合真实的儿童教育进行深入解读。他们有无数一线的案例和现象分析,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化、课程生活化,万变不离其中,从儿童出发,一日生活皆课程,遵循游戏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所有的内容源于幼儿生活,材料取于幼儿生活,经验回馈幼儿生活。让孩子成为孩子,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老师的思想要在孩子的前面,行动要在孩子的后面。导师的这些儿童观、教育观,让我一次次结合自己的教育行为不禁羞愧不已。以人为本,莫过于是这些教育大咖们的共同心声!

二、倾情学习,燃烧自我。

整理国培笔记,一幕幕场景回放在脑海。专家的观点,笔记本上一个个五角星、粗粗的下划线,重重地标注着,仿佛时刻都在提醒自己这些词、句、想法的重要性。专家的PPT和课程资源,32G的U盘早已不能容纳。图片分类、视频分类、日期分类、专家分类,文件夹中皆有清晰的备注。培训的反思、心得、感悟,也以截屏或是文档形式完好无损地保存。细细品读每一次国培后的那些文字,无不再次滋养着自己的教育心!

三、同伴互助,抱团发力。

国培的破冰活动,总是能在瞬间将陌生的人紧紧连在一起,从焦虑到有归属感的集体,姐妹间的昵称,让大家亲近不少,无话不谈。彼此一起学习、一起研讨、一起分享专家观点、一起八卦自己的幼儿园有好的或是不尽人意的、一起感叹名园的各种羡慕嫉妒。在结业典礼上,总是有着强大的荣誉感和表现欲促使大家绞尽脑汁地编排节目,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唱、跳、说、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帮我,我助你,众人划桨开大船,团队的战斗力、团队的温暖在国培学习中被演绎得真真切切,不得不让人时常怀念起这难忘的情谊。

内化外来·使命

没有使命的教育是盲目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怎样变独舞者为群舞,变独唱者为团体大合唱?强烈的成长意识,积极的成长自觉,适合的成长路径,崇高的成长追求,这才是内化改变的动力源。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怎样培养?为谁培养?我想思想的站位至关重要。

一、主观进取,坚定前行。

我们经常说自己忙,却有时间去刷抖音、逛淘宝、聊微信,总是舍不得把闲暇时光用于读书和学习。我们常后悔自己没有太多时间看书,在接到工作任务时,头脑一片空白,东拼西凑,支离破碎。往往,每一次学习中是憧憬、激动,回园后却又一动不动。我们经常说儿童不会游戏,却不知我们自己何时已变成了一个乏味,不懂生活情趣,不敢游戏的胆小鬼。我们时常抱怨孩子不会阅读,可我们又是否停下来去追寻过我们的诗和远方?坚定信心和决心,变“要我学,要我改变”为“我要学,我要改变”。

二、团队协作,携手前行。

每次国培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含金量极高,涉及的领域较广。怎样再次有效地输出给本园的教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过程。就种子教师而言,自我评价尤为关键。从吸收——内化——释放,发挥种子的内功,破土而出,再到绿树成荫。

(一)我要怎么做?每次培训回园后,首先该做的一定是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语言,教育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周边的班级,年级组内的教师,园内的同事。“学了回来就是不一样”,若老师们有了这样的感叹,那即是种子已在慢慢发芽。

(二)我能怎么做?有了同事们的另眼相看后,便要及时“浇水、施肥、阳光普照”,在园内组织开展二级培训。梳理培训成果,可分层次、分人员进行:管理层需要的是办学思想,骨干教师需要的是方法,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具体的操作步骤。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这个自己必须要先进行整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培训效能发挥最大化、最优化。

(三)我会怎么做?在二级培训之后,一定要对参训的教师有追踪反馈。培训中,结合专家观点,抛出自己园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班级可进步的空间,教学方式方法的误区等,为教师们怎样解决和走出瓶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策略和建议。解放思想,立足当下,变培训为研讨,变教师的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智者引领,跨步前行。

建立教育长效资源库,囊括国培导师、名园长、优秀骨干教师。重塑教育朋友圈,时常关注专家的微博更新,观点发布;关注优质名园的公众号,跟进名园的活动组织和教研动态。将学习主动化、常态化、延伸化,保持与智者同步,不走弯路,不偏移教育方向。

走向未来·担当

没有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

国培让我从一线骨干教师成长为园所管理干部,成为幼儿园的掌门人。我肩上的担子将会更加沉重。团队在,智慧就在。思想是行动的导航,从领导者、决策者变为陪伴者、倾听者。我希望教师怎样对待孩子,那就该怎样对待她们。放手让孩子去学,就该先放手让老师们去研究;期待孩子们有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就该给予教师想玩、能玩、会玩、敢玩的材料和环境;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启发老师先该成为那样的人。当教师蹒跚学步时,能牵着她;当教师困惑迷茫,能引着她;当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时,能领着她!

儿童的发展是判定一所幼儿园是否为优质学校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一位教师合格的唯一标准,更是评判一位园长称职的唯一标准。

教育路漫长,唯有扛起行囊,认真种好自己的那块“实验田”,养成“自己看自己”的习惯,自我发问、自我鼓励、自我加压、自我解析,相信“花自芬芳香自来”。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将是我成长路上的永恒追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