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大桥像什么比喻句怎么写(关于毛主席的成长故事就是这座大桥,给咱中国人争了气!)
REC
《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
这一次,我们带你打卡城市地标建筑,
标记时光。
新中国成立70年,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留下太多印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建筑。一座与你一起成长的建筑,一段常说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标性建筑,在斗转星移之间倾诉着岁月往事,在雨雪洗礼之下彰显着城市性格,在风起云涌之际丰富着中国形象。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微视频《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带你每日“点亮”一座城市地标建筑,在共和国70年蜿蜒前进的足迹中,解封历史;从一代人、一座城、一个国的成长中汲取力量。我们,唯有知来处,方能识归途。

▽ 南京长江大桥“名片” 滑动查看
1968年12月29日,中国第一座自行勘察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这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举全国之力耗费8年时间建成,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的辉煌。
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大桥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
今天的中国,既能造世界上最长的桥,也能造世界上最高的桥,虽然路桥工程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不过提起“大桥”二字,能称为共和国记忆的,恐怕还得数南京长江大桥。图自视觉中国
这座大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对桥梁建设者来说,它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对八零后九零后来说,它是课本上需要全文背诵的课文;对岁数更大一点的中国人来说,它是岁月的写照和时代的缩影。大桥波澜起伏的身世,绝不比大桥本身的壮丽逊色半分。故事,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起……

图/1959年11月6日,1号墩正式开工。
江北的津浦铁路(通车于1912年)江南的沪宁铁路(通车于1908年)也是在此被宽广的长江割开。因为要下车换轮渡,鲁迅两次从上海到北京,用时均需52小时。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曾来此勘测,得出的结论是,“水深流急,不宜建桥”。图/1960年1月18日,长江大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大桥建设全面启动。
日本战败后曾交给中国政府一份方案图,图纸显示日军曾准备在南京下关建设过江隧道,而实施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是要达到永久占领中国的目的。战乱频仍,谁也没有战胜“长江天堑”。

图/第一代大桥建造者
然而,热火朝天的状况没持续多久,国家就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大批工程下马。梅旸春不顾病况,多次奔赴铁道部,“希望在桥墩出水后停工,否则几年辛苦付诸东流”。周恩来总理发话,特批大桥继续招工、购买设备,施工虽得以继续,速度还是慢下来。不久,梅旸春因高血压病重,瘫痪在床。1962年早春,组织决定送他到北京休养。行前,他最后一个愿望是到工地看看。这一看,成了他与南京长江大桥的诀别——当晚,梅旸春老泪纵横,对妻子说:“老天爷为什么这样恶呀,不让我建完大桥!”凌晨他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再也没有醒来。图/1965年11月,正桥9个桥墩前后历时7年多得以建成。
1964年9月,大桥工程又遭遇建设中的最大危机:在洪水冲击下,5号和4号桥墩的锚绳先后崩断,自重6000多吨、七八层楼高的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60米的周期性摆动。一旦主锚崩断,不仅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危险,下游百姓也要遭殃。建桥工人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抢险近两个月,最终克服了沉井摆动,使大桥转危为安。工程施工一波三折,处处却有自力更生,也让大桥创造了中国的“许多第一”。图/在那个年代出生的“桥二代”许多都叫“长江”“大桥”,有的干脆就叫“桥墩”“钢梁”“铁柱”。
南京长江大桥共有150多万个铆钉,铆钉连接工艺就出自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一任总工程师陈昌言的创意。这种办法就是在桥上点鼓风机的炉子,把生铁烧红,这边甩上去,那边工人接过来就迅速插进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无缝焊接技术。虽说是土办法,但150万根铆钉最终把大桥的钢桁梁结结实实联在一起。架梁的两年多时间里,陈昌言几乎每天在梁上爬上爬下,来回巡视,时刻提醒工人:铆钉要烧红烧透,进孔要正,开裂弯曲的一定要重来。如今半个世纪来,桥上150多万个铆钉返修率极低,几乎可以不计。图/1968年10月1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
1991年,陈昌言逝世,按他的遗愿,家人将他安葬在浦口的象山湖边,正对着长江大桥。NO.3118辆坦克驶过,大桥,毫发无损。196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军区,在许世友陪同下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站在大桥上,毛主席问许世友,长江大桥能否满足战备需要?为检验长江大桥的承载能力和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1969年9月初,许世友决定调动一个装甲团从长江大桥上穿过。大桥刚建成,如果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怎么办?军区常委会上,反对声此起彼伏。图/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这标志着大桥全线正式通车。
经过参建专家反复论证和测试,9月25日夜,装甲团早早出发。从花旗营至北桥头堡,118辆坦克一字排开,车与车间隔50米,整个车队绵延近10公里。第二天上午9时许,坦克车队缓缓从大桥驶过。11时,整个车队全部通过大桥桥面。当时媒体报道,60万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蔚为壮观的历史画面。坦克过完后,大桥竟毫发无损。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长江大桥从通车至2013年,共发生35起桥体被撞事故,但这些撞击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最悬的一次,是2013年一艘万吨海轮碰擦大桥桥墩后沉没,船员全部获救。沉没货轮荷载12539吨,再加上它自重约7000吨,整体重量达2万吨左右。而大桥仅有擦伤,公路与铁路通行都没受到影响。 建成于特殊时代的大桥,为什么能成为“桥坚强”?因为从一开始,大桥就用高标准施工来保证质量,还立了一条规矩“不行就推倒重来”。铁路北引桥的9号墩墩身、南岸的25号墩座曾经在建设中被检测出了质量问题,都被炸掉重建了。NO.450岁的它,归来仍是少年!1968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三分之二版面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消息,剩下的三分之一版是关于新的氢弹试验成功。1960年,大桥还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作为国家的形象与骄傲,它接待了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图/大桥的身影曾经无处不在2016年2月5日,南京长江大桥被认定为危桥。已有48岁“高龄”、不堪重负的它,终于迎来了历史上首次封闭大修,工期长达27个月。大桥在去年10月重新亮相,惊艳了南京人的朋友圈。“现在,长江上已有100多座桥。一座座气势磅礴、千姿百态的桥,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其实,我们的桥梁建设者,建的不仅是大桥,我们是在写诗,抒发对祖国的深情。而南京长江大桥,正是这一切的起点。”常荣五如是说,当年最年轻的工程师如今已白发苍苍。有一种感动叫死后也要守着南京长江大桥长眠,有一种付出叫几十年如一日,有一种精神叫做自力更生,有一种技术叫中国技术,有一种力量叫中国力量!南京长江大桥,关于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记录仍将继续。内容/整编自北京日报《南京长江大桥绝地重生:
50岁,归来仍是少年》作者/孙文晔
往期精彩一览
☟ 点击下图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打卡北京电报大楼
☟ 点击下图
打卡北京工人体育场
☟ 点击下图
打卡重庆李子坝轻轨站
☟ 点击下图
打卡深圳地王大厦
☟ 点击下图
打卡上海东方明珠
☟ 点击下图打卡武汉长江大桥☟ 点击下图打卡国家大剧院☟ 点击下图打卡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策划/王元
制片人/俞凡 编导/何慧
摄像/邢飞月吴丛熙 剪辑/吴丛熙
编辑/王若璐
©央视新闻
喜欢这座大桥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