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这十年(淘宝成长故事《淘宝十年产品事》有感(一))
偷空看完了《淘宝十年产品事》,这本2013年写的书记录了淘宝十年来的成长,没想到淘宝竟然是2003年成立的!比微信早出生7年!
距离2013年已经过去了6年,实在很难想象6年前的技术水平、思维方式和互联网发展已经到达了这样一个地步,就是比现在的我的思维还超前的地步。6年前我??是个初升高的毛头小子?
也很难想象6年前就有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毕竟我是去年12月简历大赛才刚刚知道这个岗位的,如果没有参加简历大赛我可能会到今年秋招才知道有这个岗位。

如果说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我们作为用户可以设身处地去理解APP里的功能和逻辑,但淘宝作为电商平台,蕴含了很多业务逻辑和商业生态环境,有我想象不到的买家卖家的纠结、电商模式的初探索。
但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反复、纠结、讨论往往比最后展示的成品更有趣、更富有启发。还意外知道了支付宝的诞生、淘宝卖家的不易以及对马云爸爸的决策能力感到佩服。

开发淘宝前端人员说过“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这句话用在这里就很有灵性了,耐人寻味。
淘宝从0到1的故事、因为一个小疏忽让三个月内、几十个人的辛苦工作完全白费的故事、互联网电商行业摸索的故事......成功背后果然都是血泪教训。现在看这本书的我竟然还没有当初作者一半的觉悟。

一、从“商品”说起
「解决问题,或者说满足需求,通常有三种方法—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而最常用的“开发产品”只是第一种,也是最费劲的一种方法。」
在使用淘宝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经常看的宝贝会自动出现在我们浏览的界面,而这些宝贝可能是根据你的会员信息和历史行为等数据,通过营销或广告系统里某个强大的算法算出来的。
这样能使商品更快的成交,从用户翻页的习惯看,用户耐心的极限是3页,第3页后的商品点击率非常低。不仅如此用户购物的路径越长,成交率越低,比如从服装到男装到T恤,每一次点击用户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流失,大概超过50%,这样0.5×0.5×0.5再下去就没有几个用户进来了。
那么在商品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怎么让用户更快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为了让用户更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出现了商品管理,而商品管理的本质是分类,再深究一步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匹配供求关系。一开始采用类目的方法对商品进行分类,出现多级分类后形成类目树方便关联点击。但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就会越深,买家就会越难找到想要的商品。
直到淘宝传奇产品经理—一灯提出了属性的概念,与类目相比,属性更为灵活,类似tag,一个商品只能属于一个类目,但可以有多个属性,今天大家都知道属性,但是在2006年想到这个概念却是实属不易。

二、“淘宝”就是导购
「买东西其实是‘过程+结果’的体验。很多时候,你即使没有淘到宝贝,也会觉得很满足。」
“我特别喜欢逛街,但是逛街并不一定要买东西,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很多时候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过某店铺,可能你会被自己觉得美丽的东西吸引,想进去看一看这个过程就是‘淘’,看到心仪东西的那个瞬间就会觉得就是它了,那个宝贝。”
于是“淘宝”这个名字就在2003年初夏杭州马云家里诞生了。
我们都知道上淘宝的用户群体是想购物的人,但是怎么给他们分类呢?用了很多方式,最后根据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分为-新手、中间用户、专家,其中核心的用户是新手,因为只有新手买家才会在首页上仔细研究各个模块。确定好用户群体后还要确定核心用户的刚需,比如逛,这个逛不等于无目的购物,而是“我没打算在淘宝买XX,但我想来看看商家的低价,别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通过这个场景就能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

在2007年的时候马云把高管们聚集到一起说我们现在打败了ebay,有一天谁会打败我们?谁会打败淘宝?大家激烈讨论后有了共同答案-将来有一天会有一家B2C打败淘宝。
B2C对商品质量、服务、物流等方面的控制,使得购物体验高于很多C2C。与其被别人打败,不如被自己打败。于是就组建了一个团队做B2C项目,也就是现在的天猫。后来因为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商业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又做了C2B的聚划算,为了不让别人打败干脆再让自己来打败自己又做了B2C的一淘(我都不知道的功能)。
来个简单的竞品分析:淘宝vs天猫
从模式上,一个是C2C平台,一个是B2C平台。(C是指customer消费者;B是business公司企业;2是to的意思)
淘宝的优势是丰富,但劣势也是丰富,良莠不齐。我们知道旗舰店就是品牌直营商直接开在天猫的直营店。所以天猫玩的是确定性,看中了一个商品不用问真的假的,不用问有没有货,不用问后天能不能送达。
从盈利模式上,天猫主要是收取销售佣金,而淘宝主要是各种广告。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任何一款产品、一个公司,甚至一种业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想长青,只能自己打败自己。

三、“搜索”的启示
「淘宝搜索的复杂和挑战在于卖家要公平竞争、买家要购物效率,还要平衡大卖家和中小卖家、短期长期利益,手握卖家生杀大权。」
淘宝的搜索首要目标就是让用户尽肯能快找到自己需求的商品。一直很好奇淘宝的搜索究竟基于怎样的排序方式,看完书后我也为淘宝感到“太难了”,要完全平衡好买家卖家真的不容易。

卖家选择淘宝目的是为了赚钱,如何通过搜索赚钱?方法就是让自己的宝贝在搜索结果排名靠前,获取更多流量。搜索排序经历过的“下架时间”、“橱窗推荐”、“人气排序”、“阿基米德”等,背后都是利益的平衡。
所谓“下架时间”就是按照卖家上传宝贝时设置的下架时间,距离下架时间越近的宝贝,在列表的排序就越靠前。如此一来每个卖家的商品都有曝光的机会,按下架时间排序无疑是最公平的排序规则。但是很快出现了问题,虽然排序绝对公平了但效率不高,而且一些卖家开始动下架时间的心思,甚至有卖家出现作弊现象发布一万件商品恶意引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只要有新的规则,卖家就会有新的对策。
于是开始把“公平vs效率”的天平往右倾斜,推出“橱窗推荐”。就是每个卖家可以给自己的宝贝贴上橱窗推荐的标记,在列表中有橱窗推荐的宝贝会在排序上优先展示,就像线下街边橱窗展位一样,这些位置的商品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关注。
橱窗推荐其实是一种机制,借助每个卖家来筛选出优质商品,而且还可以调节卖家间的流量,奖励新卖家或者做的好的卖家相应的橱窗位置,让他获得更多流量,这确实是个好方法。
2006年下半年“人气排序”诞生了,顾名思义指的是宝贝受欢迎程度,其实就是看宝贝的转化率、销售等买家行为产生的指标。借助人气排序转化率高、销量高的优质宝贝更容易排名靠前,获得更多的流量拥有更高的销量,而销量低的宝贝只能原地踏步,很好的执行了“优胜劣汰”的法则。
但很快也发现“人气排序”有两大弊端,一是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人气排序使得搜索结果页长期被少数大卖家占据,流量分配极度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中小卖家生存空间被挤压;二是覆盖率,在搜索中有一批商品永远没办法得到曝光,没法得到流量就没办法得到销量,这对中小卖家和新手卖家很不公平。对平台来说,没有持续的新卖家加入、成长,就做“死”了。
在2010年推出了“阿基米德”,将人气排序和时间轮播结合并增加了卖家服务质量的因素。搜索排序保留了最基础的规则,宝贝按照下架时间进行时间轮播,让每个卖家都有机会;另外卖家对自己的宝贝也要分“三六九等”,橱窗推荐得以保留。
阿基米德排序上线后陆续有卖家在网上攻击,甚至到淘宝网总部聚众抗议、拉横幅示威要求淘宝修改搜索规则。

究其反抗和抗议的原因是因为店铺流量下降,再深究下去是因为新算法打破了原有的流量分配方式,同时服务质量的引入使得这方面有问题以及很多作弊卖家直接受到了冲击,还好产品们最后坚持住了原则,没有因为卖家的抗议而走回头路,坚持了这个对长远更有意义的排序。
为了减少卖家作弊,搜索团队建立了反作弊团队,反作弊虽然没办法完全阻止作弊,但可以让卖家的“作弊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低,直到放弃作弊。”同时反作弊小组也承担了卖家流量下降答疑和分析的工作,告诉卖家如何做可以更好。
四、写在最后
淘宝的产品经理总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时不断地打败自己,在细小的需求中孕育出一个品牌,看着他们在纠结中体会乐趣,在责任感中体会价值,也许也是种幸福。同时也初步认识到了一个问题不一定要用“开发产品功能”来解决,产品经理的责任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
有时看别人开网店总觉得很好赚,但其实都是相对的,淘宝店家也有自己的不容易。没想到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还没有唠嗑到马云爸爸,只能下篇再来唠嗑了。
开发产品的故事听起来真的又心塞又令人回味。互联网的发展太快,很多东西去了解后才觉得“竟然是这样的?”。实践和别人走过的路也许是最能学到东西的地方。看完这本书等于我也参加了淘宝的一部分开发了?哈哈哈
2012年双十二大促推出了淘宝时光机感动了很多人,淘宝时光机感人抓住了人们的共情,被感动的人其实都是被自己的回忆打动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生活、对于过去,总归是心存感恩和怀念的。

最后用淘宝时光机的文案结尾吧
先别叹故事太短
我想说,是你太幸运
你失去的时光还不多
那些别人怀念的过去阿
正是你握在手里的当下和未来
去快活阿
别似他们等到真需要时光机的那一天